□晨報記者 陳 江
  丁剛(化名)決定這個月把一張銀行卡餘額清空,他想確切知道,剛剛退休後自己每月到底有多少退休金。他在中級職稱位置上待了20年,直到臨退休還是沒有勇氣去參加計算機職稱考試。如果通過相關的職稱考試,憑他的能力或許會被評上副高級職稱,他每月的退休金還可以多一點。他對職稱評聘制度多少有些抱怨。類似丁剛那樣,有業務能力,卻沒有通過類似計算機、外語等評審條件考試的人或許還有很多;即便通過這類評審條件考試,在職稱評審時,目前依舊還會有很大困擾,難怪有外國人把中國評審出來的教授戲稱為“中國教授”。
  今年下半年,2014年度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的報名趕考者之多,如同“雙十一”搶購潮。據設在上海大學考點的工作人員透露,兩個教室50多臺電腦,從早到晚一年360天都在考試,而外地人占了很大一部分,遠超預計。根據國家規定,這張合格證書是評聘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先決條件之一,除非另有針對部分單位和少數人的其他評定方法。目前體制內評審的職稱與加工資、退休金多少、外地人落戶上海等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所以許多“明白人”趨之若鶩去趕考,先考到“資格證明”再說。
  然而這項考試本身的質量,與這張合格證書所具有的含金量似乎並不匹配。
  機考體驗:
  會用計算機卻不會考試
  記者最近在上海大學考點參與了計算機考試模塊的實際考試。事前據有經驗的人介紹,考試時鼠標點得動,屏幕大部分會自動反應到下一步,證明做對了,否則被點時屏幕不動。試題中有一個取消密碼、打開文檔的題目,記者經過一番亂點後,居然蒙對了。然而,在實際應用計算機的時候,只要鼠標點到的地方,電腦屏幕基本都有反應,用考試的方法處理顯然行不通。
  記者隨後挑選了4道模擬題,請同濟大學理工科的兩名年輕副教授和一名北京的高級律師共3人試做。其中一名副教授的感受比較有代表性,他評論說,如果專門複習的話,應該所有題目都偏簡單。但是,感覺有兩點不太好:首先,題目一般應該說明是什麼軟件下的問題。其次,這些題目涉及的知識在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不多。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凌永銘處長坦承,會用計算機的人,不一定會考試的情況肯定存在,計算機和英語僅僅是業務工具,過去計算機和英語沒有現在這麼普及時,把它設定為考試科目有一定意義,如今許多行業沒有計算機不能工作,使用計算機已經很普遍,再以它作職稱評審的前置條件考試,現實意義大不如前,希望將來條件成熟時逐步取消。
  弊端日顯:
  中國論文多但質優者不多
  我國現有的職稱評審制度源於建國初期,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文革前只有5個行業有職稱,當時都屬於任命制,職稱享受幹部待遇;1977年到1983年技術職稱都為評審制;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暫停評定職稱,進行整頓;1986年國務院決定改革職稱工作,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專業技術職務是與行政職務相並行的一種職務系列,有明確的崗位、任職條件、崗位職責和相應的權利,並與工資待遇掛鉤。隨後,先後頒發了高教、工程、農業、衛生、科研等29種職稱,每一種職稱都分為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三個等級,大部分高級職稱還分正、副兩檔。
  然而,當初設定的評審制度,似乎已不太適應當前“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角色轉換,不斷遭到詬病。一旦某人被評上正高,不管水平是否與時俱進,基本上就是“終身教授”,而且享受額外的工資待遇,退休金也比普通人高許多,目前企業內的一個正高級職稱退休後,每月比普通的中級職稱多拿1000元,副高職稱多拿600元,這在二次分配上的超額收益,再次造成社會分配不公。另外,當初福利分房時,高級職稱可能還得到更大的房子,更有被提拔的空間。
  職稱評審還帶來中國論文數量可能高居世界第一,但真正在世界一流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卻不多。專業期刊專門代發評審職稱的學術論文已經不是秘密,只要交錢,論文基本都能發表。至於托關係拉票也是業內的潛規則,已經見怪不怪。現在許多行業都有自己的高級職稱,就連幼兒園也有高級職稱。中國高級知識分子已經不再是稀缺人才,但部分人員的專業水準不敢恭維。現在市面上對“中國教授”的社會價值觀已經發生悄悄改變,律師行業不提倡把職稱印在名片上以免誤導委托當事人,更多的律師認為,職稱無助於訴訟本身,關鍵還是靠自己的本事。另外,有的政府部門則明確規定,官員不允許把職稱印在名片上。
  高級律師谷遼海擅長與政府打行政官司,他批評說,目前中國評審職稱制度很虛,比如律師專業委員會的人可能是某老師的學生,如果老師來評,學生肯定投贊成票,用計算機作為門檻,再設一道評定職稱的關卡,更沒有實際意義。他說,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只用筆寫作,難道非得讓他學會用計算機製圖?
  國外的專業人員是根據崗位要求聘請,而非評審,崗位對應相應的待遇。除非特別人才,一般被聘人員如果跟不上時代需要,可能下屆就不再聘任,一流大學聘任教授可以聘任該領域最好的人才。
  上海探索:
  推“個人申報、評聘分離”
  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半期,上海開始探索在職稱制度上進一步改革,於1999年提出了實行“個人申報、社會評審、單位聘任”這一評聘分離的基本原則。同時保留原來按系統的申報渠道,對個人自己申報方面,建立了社會化受理機構。具體措施上,為真正實現社會化評審,改組了一批評審機構;為保證公平、公正、公開,改革了評委會的組成方式,並建立了相應的監督機制和公示制度;在具體的職稱制度改革中,按照分級分類管理的原則,本市的職稱工作在不同專業和不同單位中,實行了不同的管理方法。衛生、經濟、會計、統計、審計等專業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實行全國統一的考試取得資格的辦法。其中會計、審計專業的高級資格實行考評結合的辦法,考試由國家統一組織。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藝術類專業、中小學教師的中初級均實行直接聘任的辦法,不再頒發職稱資格證書。一般高級專業職稱實行評審(審定)的辦法。最近幾年,會計、審計專業實行了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評結合的辦法。
  自2002年起,本市高校不再進行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在規定的專業技術結構比例下,由學校制定學術評議等具體辦法,對教師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實行直接聘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採取與此基本一致的管理辦法。
  據記者日前從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瞭解到,上海除了中央直屬單位外,目前每年通過評審大約產生500名正高級職稱,副高職稱大概5000多名,更多的職稱由各單位或者行業專業委員會自己去聘任,政府進行指導和監督。
  改革走向:
  必須淡化掛鉤福利待遇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凌永銘參與職稱改革這項工作上已經有10多年了,當他開始這項工作的時候,曾經很有信心地展望,我們將逐步淡化職稱評審,強化單位的職務聘任。現在他將要退休,目標難言全部實現,困難還不少,其中涉及個人利益是關鍵因素。
  不過,一些與職稱相關的退休福利等待遇將逐步淡化,這是記者在採訪中感覺最強烈的信號。
  中國的職稱評審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否則無法應對“中國創造”的戰略目標。
  [新聞鏈接]
  上海古漢語職稱考試取消年齡限制
  據上視報道2015年上海職稱考試已經開始報名,記者昨日從市人社局獲悉,與往年只有1959年以前出生的人員才可以報考古漢語不同的是,今年新聞出版等一些以中文為主要工具的專業人員,職稱考試可自由選擇英語或古漢語,不再受年齡限制。
  市人社局表示,這一改動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以漢語文字為主要功底的專業人員在中國文化方面能學有所長。  (原標題:職稱制度已難跟上創新時代的步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vwrtfzki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